母亲节要到了,你想念妈妈做的菜了吗?

"才下舌头,又上心头,是那温柔的味道。"


黄昏的天色降临,炊烟开始袅袅升起,每当这种时候,最容易勾引出思乡的心绪。
无论是梅干菜扣肉还是笋干炒肉,那种萦绕在记忆深处的香味,充盈在小巷和楼道。
“好吃饭了,手洗掉。”

这大约是最想听到的一句话了,慰藉着冷清漂泊的胃。




而一道菜,牵挂着浓郁的乡思和情感,必然是熟知的味道,即便翻山越岭、跨越江海,依旧能带着你找到深爱的人。
被一道菜魂牵梦萦,往往是因为做菜的那个人。
母亲节要到了,你想念妈妈做的菜了吗?


那些被旧时光埋藏起来的味道

二三月份的荠菜和鲜笋,四五月份的马兰头与艾草,妈妈总能在乡间田头,山涧溪畔弄到一季的鲜活。

那拿着小竹篮跟在母亲后头,指着一株野草问能不能吃的记忆,已经被旧时光埋藏起来,而这些美味传达的爱意从来不曾削减半分。




有谁能在聊起妈妈做的美味时,控制住脸上洋溢的幸福呢~

进入慕溪谷,能见到一片错落的山地,春夏交际时分,草木郁郁葱葱,马兰头、艾草、车前草等野菜成了此处常客,采摘回去,又是一道道记忆中的家常“妈妈菜”。




当然不只是野菜,各类瓜果蔬菜也在肥沃的土壤下,等待时光的孕育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,这是大部分山里人的习惯,侍弄一方山地,自耕自作,守着流年,幸福且满足。
慕溪谷的餐桌上出现的“山间野味”也常来自于此。

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“妈妈牌”马兰头

马兰头往往是这个时节的常客,作为野菜,人们吃的是它的嫩头,因此有了“马兰头”之名。

记忆中把它采回家后,母亲会将马兰头洗净了,用热水撩一遍,稍稍挤掉点马兰的“苦水”,再佐以腊肉、香干清炒,滴上几滴香油,那滋味儿可以说是一辈子难忘的。




世间的山珍海味哪里比得上母亲炒的马兰头!
中国八大菜系,还有一种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菜肴叫做“妈妈菜”,马兰头这道菜无论怎么烧,都是母亲“最拿手的代表菜”。
客居四明山,在慕溪谷中也能吃到这一道“妈妈菜”,食野山中,吃大自然最有朝气的那一茬,回味少时的味道,才下舌头,却上心头。




慕溪谷的隐藏菜单,吸食自然精气



艾草是清明边最郁郁葱葱的,山上气候凉爽,初夏还有不少嫩尖儿。
“捣青草为汁,和粉作粉团,色如碧玉。”清代时任高级美食评论家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这么描述,青团和青年糕是江浙一代传统的吃法。

不过慕溪谷还有一到隐藏菜系哦~




作家沈书枝在《八九十枝花》说到:乡间所采集的野食,大多有这样未经驯服的青莽之气,或苦后回甘,或甜中带酸,却正是其好处所在。


这道艾草青青冻是寻味老饕们在夏日不愿错过的消暑神器,晶莹碧绿的小方块儿,瞅着就带来清凉之感。
更遑论着一口下去,都是野地青草鲜嫩的感觉,艾草独特的清香席卷口腔,微苦带甘,Q弹滑溜,这种吸食自然精气的爽快不是什么冰淇淋能换来的。



鼻息间的野,唇齿间的鲜,是自然

在深林山居间,享受到人与自然的宁静合一。人,就是自然的一部分,对大自然无意识的亲近,或许也是夹杂着一些感情的寄托和羁绊的。
吃健康有机的蔬菜水果,呼吸清新的空气,于山川自然中放松心灵,祛除尘世带来的浊气,有那么一两天的时间,与自我对话,红尘远遁、寻回本真。

无论是野蛮生长的野菜还是在几垄菜地里规矩的嫩苗,都是造物主的馈赠,也只有热爱自然的舌头才能领会。




看远山如黛,水如秋波,置身天地浩渺之间,烹小鲜、品其味,无需寻觅桃源,便已身处桃源。


/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
/在慕溪谷,吃一碗土生土长的山珍野味,寻回儿时妈妈菜的味道,不是回家,胜似归家。